第一站:小堂侧立面
- 基督君王小堂属新古典风格的建筑,特点是小堂内外可见精雕细琢的科林斯柱式,以及圆形拱顶。从高空俯瞰,小堂布局呈十字形,圆形拱顶为整个建筑群的焦点。此西式建筑的斜屋顶以中式双层瓦片铺设,整座建筑以砖及钢筋混凝土建造。
- 这座宏伟的建筑被称作小堂,是由于当年沙尔德圣保禄女修会建堂,主要是作为圣保禄的修女敬礼主基督之地,现时小堂仍属私人静修地方。
第二站:游廊
- 从建筑的游廊,可欣赏其法式门及门上的三角楣饰,亦可近距离欣赏一整列的科林斯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别处在于其华丽柱头、笔直柱身及底座;其柱头雕花以植物茛苕(Acanthus)作装饰,形状似花篮。这些美丽柱饰像一棵拥有生命力、树叶茂盛的大树。此处地砖多年来一直保持原貌。
- 游廊放置的一座雕像为圣伯多禄 (圣彼得)。圣伯多禄像手持钥匙,寓意圣经上所记载 ─ 耶稣授权他领导信徒进入天国。
第三站:主祭台与圣体柜
- 主祭台是小堂的焦点之一。主祭台以意大利云石所造,下方有以「最后晚餐」为题的雕刻,是举行弥撒时进行圣祭礼(饼酒于祭台上经祝圣成为圣体及圣血)的地方。举行弥撒是为感谢天主派遣祂的儿子为世人赎罪而举行的祭献。
- 主祭台后方的圣体柜是用作放置基督圣体。圣体柜是固定不能移动,而且结构坚固、材质不易碎裂及不透光。柜旁有长明灯。
- 主祭台与圣体柜在1973 年前是相连的,并被栏杆环绕,司铎在举行弥撒时面朝圣体柜。小堂的礼仪空间后来有所改动,主祭台被移至现时中央位置,司铎改为面向信众。
第四站:彩绘玻璃窗与圣像
- 祭台后上方的三块彩绘玻璃窗,从左至右分别描绘了圣母领报、耶稣基督及圣母蒙召升天的画像。这些美丽的彩色玻璃窗装饰,使祭台的背景更显瑰丽和庄严。
- 祭台两侧各有两个圣像。左边为耶稣圣心像及圣方济各 · 沙勿略像 (16 世纪教会圣人、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右边为童贞圣母像及圣女小德兰像。
第五站:小堂内部
- 小堂内部空间宽阔,没有一根柱樑阻碍视线。这个偌大明亮的空间,可坐满1000人。小堂内亦可看到柱头刻有精美纹饰、形状似花篮或繁茂叶子的科林斯柱式。柱头上的天使雕像,动态各异,单膝或双膝跪下、双手合十祈祷等。这些守护天使寓意天主派天使守护教徒。
- 整座小堂约有50扇门窗。阳光于日间透过玻璃窗洒入小堂内,呈现出粉红色的光晕,并为整个空间提供充沛的自然光源。离地最高的圆形穹顶,营造了圆满无缺及神圣的空间感。穹顶让信徒歌咏声迴荡成回音,也寓意信徒的祷告上达主内 ─ 这大概是穹顶在宗教建筑上的意涵。
- 小堂两旁墙壁挂上了十四苦路木刻像,记录了耶稣从被捕受审、被钉上十字架,至被埋葬的受难过程,让信徒默想基督的苦难。
- 上望小堂后方,会看到一座自小堂建造开始已放置于此的管风琴。
第六站:螺旋楼梯及修和室
- 小堂正门旁边的一条螺旋楼梯,可直达上层(又称经楼)。从上层居高临下,可观看整个小堂。现时楼梯不再使用,平日上层也不开放,但会于子夜弥撒时开放予信众使用。信众可使用小堂两旁的石梯登上此层。
- 小堂正门另一边的修和室,是予人告解的地方。中间部份为神父而设,两侧是予教友使用,神父和教友之间有屏风相隔。神父入口的门上写上神父姓名,顶部红灯亮着代表神父在里面。而两侧的空间,当有教友在使用时,门上的红灯也会亮起。
第七站:小堂正立面
- 从小堂正门可欣赏到不少古典主义建筑的特色。科林斯柱式的上方有源自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建筑横梁上一种三角形的装饰 ─ 三角楣饰。三角楣饰上方摆放了基督君王石雕像,左手托起十字圆球,右手摆出祝福手势,下方则写上拉丁文「REGEM REGUM VENITE ADOREMUS」,意即「请前来朝拜基督君王」。小堂最上方有一座钟楼塔。
- 正门旁边写有小堂正式的中文名字 ─ 「基督君皇小圣堂」。小堂曾被称作「圣保禄修院小堂」。正门另一边的石碑记录了小堂于1928年4月21日奠基,及小堂建筑师及设计师的资料。
基督君王小堂 - 景点导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