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主楼
- 主楼楼高四层,由东西两翼组成,学校礼堂位于中央;墙身以麻石及红砖筑砌,屋顶为金字形,以中式屋瓦铺砌。
- 主楼的西翼和中座部分较早落成,东翼则于稍后加建。两翼建筑风格迥异。
- 主楼建筑内部可见宽阔的游廊和半圆拱,以及瓮形栏杆。
- 学校主楼的建筑布局与中国传统合院式布局相近,别具特色。
第二站:学校正门
- 正门门廊的一对支柱采用了多利克柱式,柱身较粗壮,柱头没有装饰,通常会被比喻作「男性柱」,是古希腊时期流行的柱式之一。正门此处可见其他建筑特色,包括弧形拱楣饰、硬木大门、旧铜铸门柄等,以及正门上方两座「知识的火焰」雕塑。
- 正门两旁的两块石碑,分别纪念 1922 年主楼奠基(注:原有石碑已在日占时期被破坏,此石碑是在 50 年代重启校园时重造),及 1924 年主楼正式开幕。
第三站:郭少流堂
- 郭少流堂位于主楼中央。礼堂内可见源自古希腊的古典柱式 - 爱奥尼亚式壁柱,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头有一对涡卷装饰,底部为方形基座,又被比喻作「女性柱」。
- 室内的装饰线条,以及拱顶天花均呈现古典建筑的精髓。
- 郭少流是香港早期华人政商精英,因其对主楼建筑及礼堂家具作出捐献,故礼堂以其命名。
第四站:南门 (学校柏道入口)
- 学校位于柏道的南门入口,其上方的柱廊可见另一古典柱式 — 托斯卡纳式方柱,风格简约朴素。柱廊及其古典设计的结构框架,呈现出对称的建筑布局。
第五站:萧红纪念碑
- 此纪念牌述说了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1911 - 1942)与学校的渊源。萧红以小说《生死场》成名,其移居香港后,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她于1941年因病重入住当时用作临时医院的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校舍,并于校舍病逝。她的丈夫把部分骨灰埋在校园的一棵大树下,但确实位置已经无从稽考。
第六站:会议及文物室
- 1967年以前,此处是在校住宿教职员的起居室。1967年宿舍关闭后曾改建成一间教室,1996年始用作会议及文物室。
- 会议及文物室现由一扇木门分隔。会议室主要用作举行重要会议,文物室则作展示学校文物之用。
第七站:文物室重点藏品1 – 祈祷跪凳
- 祈祷跪凳是文物室中历史最悠久的文物,是当年推动创校的维多利亚教区主教霍约瑟所用的物品。霍约瑟主教于1906年意外去世,其女儿把跪凳捐赠予学校。
第八站:文物室重点藏品2 – 衣柜、备品票(物品登记纪录)及木椅
- 日占时期,日军占用学校后改为「东亚学院」,培训教师与政府公务员。日本教职员居住在学校主楼顶层,亦带来了他们的家具。
- 文物室内展示了当时的衣柜,门背上的备品票显示学院隶属日治时期的总督部,及曾于1944年(昭和十九年)5月检查库存。(注:衣柜内的军服为复制品)。
- 这张木椅刻有相信与日本皇室有关的菊花纹章,是当时日本人带来的家具。
第九站:文物室重点藏品3 – 木匾及礼堂座椅
- 这块写有学校名字的木匾昔日挂于花园闸门上。
- 这三张据估计于50年代制成的硬木椅昔日放在郭少流堂的舞台上,供嘉宾于学校毕业礼就座。
第十站:螺旋楼梯
- 此螺旋楼梯昔日用以连接上层宿舍至住宿教职员的起居室(即现时的会议及文物室)。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主楼 - 景点导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