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屋位置原为一所「华陀医院」(又名「湾仔街坊医院」),初见于1872年的差饷记录册,相信是首间在湾仔开设的华人医院。1886年,该院关闭,改用作庙宇供奉华陀。72号地下设有华陀庙,其后于1950年代改为武术学校,1960年代起方为现在的针灸诊所。在1978年,石水渠街72、72A和74号业权转交政府,其外墙始涂上蓝色。
建筑特色蓝屋各座铺居楼高四层,是以灰泥抹面的砖构建筑物,每道边墙均有浅山墙端,设计典雅。每两座铺居之间有木楼梯通往楼上的住宅,住宅的布局呈长方形,在正面外墙有悬臂式露台。露台悬伸在街上,由钢筋混凝土托架支撑,露台并装有铁制的装饰扶栏或栏杆。铺居有对开式的玻璃门通往外廊。
黄屋建于1920年代。初年沿庆云街的中式住宅地段为彭氏拥有,后为陈氏,陈氏亦同时拥有景星街地段,业权多年来几经易手。单位外墙被涂上黄色。
建筑特色黄屋各座铺居楼高三层,平面布局呈小长方形,后面有厨房附翼。铺居以两座为一组,各建筑物有共用的木楼梯和金字屋顶。两道前面外墙的设计近似,均具有新古典风格的特色,例如三角楣饰、矮墙的装饰扶栏,以及简单的纹饰等。
橙屋建于1950年代,曾用作贮木场。该建筑物为钢筋水泥建筑,外墙涂上橙色。
建筑特色橙屋为四层高住宅,展示了香港60年代典型唐楼的实用建筑风格。位于景星街的正面外墙十分狭窄,另有一道偌大的侧面外墙,遗留了昔日附于砖墙上的铺位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