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播放

历史背景

必列啫士街街市位于中环必列者士街2号,是二次大战后在当时的市政局支持下兴建,以取代在日占时期遭受破坏的旧街市及应付当时人口增加的需求。街市于1953年兴建及启用,地下设有26个档位,售卖鱼类及家禽,而一楼则有33个档位,主要售卖牛肉、猪肉、水果及蔬菜,是二次大战后在本港市区首个该类型的街市。于1969年,部分一楼的空间则改建为室内儿童游乐场,并加建两条连接桥接驳至永利街。近六十年来,必列啫士街街市一直为市民大众服务,现已成为区内居民的集体回忆。

必列啫士街街市的一部分位于美国公理会布道所(现称中华基督教会公理堂)旧址,孙中山先生亦曾于该处居住和领洗。布道所由美籍传教士喜嘉理牧师于1883年创立;同年,孙中山先生在该教会领洗,获赐号「日新」,其后则改为「逸仙」。孙中山先生于1884至86年就读中央书院期间,亦曾在布道所三楼居住。教会其后于1901年迁往必列者士街68号。

建筑价值

必列啫士街街市楼高两层,是一幢以钢筋混凝土构架兴建的建筑物,设计以实用为主,属国际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一般认为源于1920年代德国的包浩斯艺术学院,主要特色是建筑物的设计布局并不对称。整幢建筑物为一大立方体,墙身平滑简朴,通常髹上白漆,全无任何模塑或装饰,采用平屋顶设计,并装有钢框大玻璃幕墙、半透明玻璃砖,或长形流线型窗户。建筑物以钢架或钢筋混凝土支柱及楼板建成,并以混凝土支柱架起无樑板地台和天台楼板。由于内部间隔并非结构的一部分,因此可灵活设计,在有需要的地方自由加建间隔。

街市正面面向必列者士街,正门入口设于左面,向内凹入。设计布局并不对称。正门旁边饰有上海批荡镶板,上面刻有坑纹,模仿砖石建筑。镶板上方筑有大型窗格,为室内楼梯引入阳光。街市正面其余部分为素色抹灰墙,墙上有两排流线型窗户,上面伸出横向混凝土突簷。街市背面和侧面在设计上与正面相似。顶层设有细小的房间,为管理员和杂役提供宿处。

在室内布局方面,地下一层划分为多个开敞式档位,以白色瓷砖铺面的间隔分开,档位之间设有通道。墙壁上面的部分、横樑及天花均髹上白漆。建筑物一角近正门的位置设有楼梯,通往一楼。该楼层主要用作室内儿童游乐场,并以两道连接桥接驳至永利街。

虚拟导览

相片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1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2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3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4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5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6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7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8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9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10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