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位于大坑书馆街12号的建筑物建于1949年,原址曾为建于晚清时期一幢名为「孔圣义学」的战前建筑物。该校由区内居民捐资兴建,并得到著名华人社区领袖刘铸伯先生 (1867至1922年) 慷慨捐助。
至今,人们仍能从书馆街-一条以「孔圣义学」命名的街道-来追溯「孔圣义学」与大坑的历史联系。很可惜,校舍在香港日治时期 (1941至1945年) 遭受严重破坏。大战结束后,该校得到区内居民捐助,得以在原址重建。
建筑物外墙饰有石碑 (日期为1949年),以纪念学校重新落成启用。在石碑上的笔迹是属于当时大坑坊众福利会负责人,其时人称「中国足球球王」的李惠堂先生 (1905至1979年)。这些年来,书馆街12号一直用于教学目的。直至1978年,该建筑物仍为大坑学校的校址,而由1984至1999年则为孔圣会维多利亚英文小学。其后,该址于2007至2010年则用作东区文艺协进会东区儿童合唱团的办公室。
大楼的建筑风格是属于国际现代式建筑。主要的特征是为其立方形状、平屋顶、白色墙壁、铁窗、突出的横向窗檐和设有装饰性的铁花栏杆。窗是以铁制的装饰窗花镶嵌。在内部,房间是简朴及没有建筑细节的。简言之,根据现代主义的要求,该建筑物是别具功能及实用性的,体现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