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小堂側立面
- 基督君王小堂屬新古典風格的建築,特點是小堂內外可見精雕細琢的科林斯柱式,以及圓形拱頂。從高空俯瞰,小堂佈局呈十字形,圓形拱頂為整個建築群的焦點。此西式建築的斜屋頂以中式雙層瓦片鋪設,整座建築以磚及鋼筋混凝土建造。
- 這座宏偉的建築被稱作小堂,是由於當年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建堂,主要是作為聖保祿的修女敬禮主基督之地,現時小堂仍屬私人靜修地方。
第二站:遊廊
- 從建築的遊廊,可欣賞其法式門及門上的三角楣飾,亦可近距離欣賞一整列的科林斯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別處在於其華麗柱頭、筆直柱身及底座;其柱頭雕花以植物茛苕(Acanthus)作裝飾,形狀似花籃。這些美麗柱飾像一棵擁有生命力、樹葉茂盛的大樹。此處地磚多年來一直保持原貌。
- 遊廊放置的一座雕像為聖伯多祿 (聖彼得)。聖伯多祿像手持鑰匙,寓意聖經上所記載 ─ 耶穌授權他領導信徒進入天國。
第三站:主祭台與聖體櫃
- 主祭台是小堂的焦點之一。主祭台以意大利雲石所造,下方有以「最後晚餐」為題的雕刻,是舉行彌撒時進行聖祭禮(餅酒於祭台上經祝聖成為聖體及聖血)的地方。舉行彌撒是為感謝天主派遣祂的兒子為世人贖罪而舉行的祭獻。
- 主祭台後方的聖體櫃是用作放置基督聖體。聖體櫃是固定不能移動,而且結構堅固、材質不易碎裂及不透光。櫃旁有長明燈。
- 主祭台與聖體櫃在1973 年前是相連的,並被欄杆環繞,司鐸在舉行彌撒時面朝聖體櫃。小堂的禮儀空間後來有所改動,主祭台被移至現時中央位置,司鐸改為面向信眾。
第四站:彩繪玻璃窗與聖像
- 祭台後上方的三塊彩繪玻璃窗,從左至右分別描繪了聖母領報、耶穌基督及聖母蒙召升天的畫像。這些美麗的彩色玻璃窗裝飾,使祭台的背景更顯瑰麗和莊嚴。
- 祭台兩側各有兩個聖像。左邊為耶穌聖心像及聖方濟各 · 沙勿略像 (16 世紀教會聖人、西班牙天主教傳教士);右邊為童貞聖母像及聖女小德蘭像。
第五站:小堂內部
- 小堂內部空間寬闊,沒有一根柱樑阻礙視線。這個偌大明亮的空間,可坐滿1000人。小堂內亦可看到柱頭刻有精美紋飾、形狀似花籃或繁茂葉子的科林斯柱式。柱頭上的天使雕像,動態各異,單膝或雙膝跪下、雙手合十祈禱等。這些守護天使寓意天主派天使守護教徒。
- 整座小堂約有50扇門窗。陽光於日間透過玻璃窗灑入小堂內,呈現出粉紅色的光暈,並為整個空間提供充沛的自然光源。離地最高的圓形穹頂,營造了圓滿無缺及神聖的空間感。穹頂讓信徒歌詠聲迴盪成回音,也寓意信徒的禱告上達主內 ─ 這大概是穹頂在宗教建築上的意涵。
- 小堂兩旁牆壁掛上了十四苦路木刻像,記錄了耶穌從被捕受審、被釘上十字架,至被埋葬的受難過程,讓信徒默想基督的苦難。
- 上望小堂後方,會看到一座自小堂建造開始已放置於此的管風琴。
第六站:螺旋樓梯及修和室
- 小堂正門旁邊的一條螺旋樓梯,可直達上層(又稱經樓)。從上層居高臨下,可觀看整個小堂。現時樓梯不再使用,平日上層也不開放,但會於子夜彌撒時開放予信眾使用。信眾可使用小堂兩旁的石梯登上此層。
- 小堂正門另一邊的修和室,是予人告解的地方。中間部份為神父而設,兩側是予教友使用,神父和教友之間有屏風相隔。神父入口的門上寫上神父姓名,頂部紅燈亮著代表神父在裏面。而兩側的空間,當有教友在使用時,門上的紅燈也會亮起。
第七站:小堂正立面
- 從小堂正門可欣賞到不少古典主義建築的特色。科林斯柱式的上方有源自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建築橫梁上一種三角形的裝飾 ─ 三角楣飾。三角楣飾上方擺放了基督君王石雕像,左手托起十字圓球,右手擺出祝福手勢,下方則寫上拉丁文「REGEM REGUM VENITE ADOREMUS」,意即「請前來朝拜基督君王」。小堂最上方有一座鐘樓塔。
- 正門旁邊寫有小堂正式的中文名字 ─ 「基督君皇小聖堂」。小堂曾被稱作「聖保祿修院小堂」。正門另一邊的石碑記錄了小堂於1928年4月21日奠基,及小堂建築師及設計師的資料。
基督君王小堂 - 景點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