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外立面
- 這座前身為舊牛奶公司倉庫南座的紅磚建築,具新古典主義和愛德華時期建築特色,設計以簡單線條為主,外立面可見帶狀的紅磚和白灰泥批盪裝飾外牆,弧形「船頭」外牆為增建部份。
- 紅磚部分外層為夾雜蠔殼的紅灰泥粉批盪,據說是由於弧形紅磚的製造很費功夫,亦不合符成本效益,故以紅磚塊塗上紅灰泥這個方法建造弧形的「船頭」外牆。
- 建築物頂部可看到「1913」年份標示,這是南座擴建工程竣工的年份。外牆保留了舊式T型街牌。
第二站:陳麗玲畫廊
- 昔日倉庫的多個空間已被改建以符合不同用途。此畫廊是昔日倉庫的車房和落貨處。這處還保留了昔日車房的木門(現塗上了白色漆油),工人從前在此裝貨和卸貨。
第三站:地下劇場
- 地下劇場昔日是處理冰塊、加工肉類及奶製品的地方。凍肉在此處加工處理,再送至隔壁奶庫售賣。此處曾有一斜台,相信是為方便運送凍肉而設。
- 肉類及奶製品需低溫保存,故此處樓底較低、地板較高,四周牆身以白磁磚飾面,並以緊密方式鋪排,以保持一個低溫空間。現時整個空間跟原來倉庫間格差不多。
- 這個空間現作為劇場用途。其原來地面被向下挖深,以增加樓面高度,故稱為「地下劇場」。現時牆腳露出的地基,顯示了原來地面的高度。劇場地面加鋪了彈性地板,讓表演者不易弄傷。
第四站:奶庫
- 這裡是昔日牛奶公司的零售店,售賣奶類製品,以及凍肉及熟食,因此被稱為全港第一間超級市場。
- 這裡保留了原來的花紋瓷磚地板及舞台後方的白瓷磚牆身。值得留意,花紋彩色瓷磚地板上有一條長型「疤痕」,據稱此為昔日擺放零售櫃檯位置。該處本來沒有彩色瓷磚覆蓋,修復時以新磚補上,便出現這一條新舊磚的分界線。
- 此處現時用作舉辦音樂和各種文化活動,並可提供餐飲。
第五站:冰庫 (芷美空間|藝術咖啡)
- 這裡曾是牛奶公司的冰庫,用作儲存冰塊、牛奶、奶製品及凍肉。
- 冰庫保存了原來一面傾斜的白色瓷磚牆壁和一塊寫有「此機不准載人 只准載700磅重」的小鐵牌,標示昔日載貨升降機的位置。
- 這裡現為多用途活動及展覽場地,並提供輕食及咖啡。
第六站:主樓梯
- 這一條主樓梯吸引不少人慕名而來打卡,這是由於電影《金枝玉葉》及《証人》曾在此取景。
- 這裡仍保留了倉庫年代的瓷磚牆身及牆上的浮雕裝飾。
第七站:賽馬會劇場
- 這個劇場的重要建築特色是牛奶公司倉庫年代保留下來的三組大木窗。
- 這個樓上空間曾作皮草倉庫,稍後成為辦公室,現已改作為劇場及多用途活動場地。
- 劇場沒有設置固定燈光及舞台,觀眾席也可彈性調動,佈局及設施與地下劇場相若,同樣鋪設彈性地板以保護表演者。
第八站:二樓活動空間
- 此處曾經是舊牛奶公司員工宿舍,現時用作展示藝術作品和舉辦活動。
- 此處包括室內及露台空間,和一個相連天台。此樓層不對外開放。
藝穗會 - 景點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