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主樓
- 主樓樓高四層,由東西兩翼組成,學校禮堂位於中央;牆身以麻石及紅磚築砌,屋頂為金字形,以中式屋瓦鋪砌。
- 主樓的西翼和中座部分較早落成,東翼則於稍後加建。兩翼建築風格迥異。
- 主樓建築內部可見寬闊的遊廊和半圓拱,以及甕形欄杆。
- 學校主樓的建築布局與中國傳統合院式布局相近,別具特色。
第二站:學校正門
- 正門門廊的一對支柱採用了多利克柱式,柱身較粗壯,柱頭沒有裝飾,通常會被比喻作「男性柱」,是古希臘時期流行的柱式之一。正門此處可見其他建築特色,包括弧形拱楣飾、硬木大門、舊銅鑄門柄等,以及正門上方兩座「知識的火焰」雕塑。
- 正門兩旁的兩塊石碑,分別紀念 1922 年主樓奠基(註:原有石碑已在日佔時期被破壞,此石碑是在 50 年代重啟校園時重造),及 1924 年主樓正式開幕。
第三站:郭少流堂
- 郭少流堂位於主樓中央。禮堂內可見源自古希臘的古典柱式 - 愛奧尼亞式壁柱,特點是比較纖細秀美,柱頭有一對渦卷裝飾,底部為方形基座,又被比喻作「女性柱」。
- 室內的裝飾線條,以及拱頂天花均呈現古典建築的精髓。
- 郭少流是香港早期華人政商精英,因其對主樓建築及禮堂家具作出捐獻,故禮堂以其命名。
第四站:南門 (學校柏道入口)
- 學校位於柏道的南門入口,其上方的柱廊可見另一古典柱式 — 托斯卡納式方柱,風格簡約樸素。柱廊及其古典設計的結構框架,呈現出對稱的建築布局。
第五站:蕭紅紀念碑
- 此紀念牌述說了中國著名女作家蕭紅(1911 - 1942)與學校的淵源。蕭紅以小說《生死場》成名,其移居香港後,創作了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她於1941年因病重入住當時用作臨時醫院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舍,並於校舍病逝。她的丈夫把部分骨灰埋在校園的一棵大樹下,但確實位置已經無從稽考。
第六站:會議及文物室
- 1967年以前,此處是在校住宿教職員的起居室。1967年宿舍關閉後曾改建成一間教室,1996年始用作會議及文物室。
- 會議及文物室現由一扇木門分隔。會議室主要用作舉行重要會議,文物室則作展示學校文物之用。
第七站:文物室重點藏品1 – 祈禱跪凳
- 祈禱跪凳是文物室中歷史最悠久的文物,是當年推動創校的維多利亞教區主教霍約瑟所用的物品。霍約瑟主教於1906年意外去世,其女兒把跪凳捐贈予學校。
第八站:文物室重點藏品2 – 衣櫃、備品票(物品登記紀錄)及木椅
- 日佔時期,日軍佔用學校後改為「東亞學院」,培訓教師與政府公務員。日本教職員居住在學校主樓頂層,亦帶來了他們的家具。
- 文物室內展示了當時的衣櫃,門背上的備品票顯示學院隸屬日治時期的總督部,及曾於1944年(昭和十九年)5月檢查庫存。(註:衣櫃內的軍服為複製品)。
- 這張木椅刻有相信與日本皇室有關的菊花紋章,是當時日本人帶來的家具。
第九站:文物室重點藏品3 – 木匾及禮堂座椅
- 這塊寫有學校名字的木匾昔日掛於花園閘門上。
- 這三張據估計於50年代製成的硬木椅昔日放在郭少流堂的舞台上,供嘉賓於學校畢業禮就座。
第十站:螺旋樓梯
- 此螺旋樓梯昔日用以連接上層宿舍至住宿教職員的起居室(即現時的會議及文物室)。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主樓 - 景點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