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在二零零七年十月的《施政報告》中公布,政府將於未來五年全力推動文物保育工作,為市民締造更優質的文化生活。政府已逐步開展一系列務實、具有創意的文物保育工作,包括透過法定及行政措施去保存歷史建築及地點,及推動活化歷史建築物。

這些措施的成功,全賴社會人士對文物保育的理解和支持。

故此,發展局推出"文物保育宣傳運動",並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巡迴展覽、研討會,以及導賞團等。我們亦已啟動一個全新的文物保育網頁,加強訊息的發放和相互的交流。

我們希望透過這個運動,加深社會人士對文物保育工作重要性的了解,並啟發他們發表意見及建議,與我們手同心,一起實踐文物保育的理想。

文物保育宣傳運動小冊子

活動花絮

29/03/2008
本地古蹟考察:港島區早期居住環境

講者:吳韻怡小姐 |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 . 歷史建築研究組 . 研究項目主任

是次考察活動於二零零八年三月二十九日星期六舉行,考察地點為灣仔區。灣仔區是香港的一個舊社區,區內尚存不少歷史悠久的建築物。自香港於1841年開埠之後,灣仔區繼中西區成為外國商人的駐腳地。外商於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撤離灣仔,華人富商遂購置土地興建住宅(主要為唐樓),包括現時的石水渠街和春園街一帶,容納了不少華人。除了住宅外,其他的社區設施如街市、郵政局、廟宇等亦相繼出現,加上唐樓地下的店舖,華人社區因此而繁盛起來。而灣仔的半山區則是華人富商的居住之地,現時仍保留少量於當年興建的大宅。

是次的考察由灣仔街市開始,先後參觀了石水渠街72-74號(藍屋)、慶雲街2-8號(黃屋)、北帝廟、舊灣仔郵政局、皇后大道東186-190號、堅尼地道64號、南固臺、洪聖廟及前李節街唐樓(今李節花園)。當中石水渠街72-74號(藍屋)及皇后大道東186-190號所參觀的單位分別屬於政府及市區重建局物業,平日並不對外開放。是次考察特蒙有關部門允准參觀部份單位,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令參加者可以親身體會基層人士的居住狀況,亦能更深入去認識唐樓的建築特色,實在令參加者獲益良多。

在安排是次考察路線時,吳小姐特意挑選區內不同形式的居住環境,包括唐樓(藍屋、黃屋及皇后大道東186-190號)、半山區的大宅(堅尼地道64號)及依山而建的臺(南固臺),讓參加者能一睹灣仔區其擁有不同階層及形式的居住環境之特色,對於該區早期的居住環境有更全面的認識。同時,是次考察亦包括了不同設計的唐樓、不同規模的廟宇、及不同建築風格的建築,讓參加者能對於同類型的建築物作出比較,旨在擴闊參加者的視野。例如,參加者能親身體驗走在早期較陡峭的木樓梯上和較後期的鋼筋水泥樓梯上的分別、不同廟宇在空間佈局及建築細部的不同設計;對於國際式(International style)、裝飾藝術式(Art Deco style)和文藝復興式(Renaissance style)等建築風格,吳小姐從其建築風格出現的年代及社會背景、建築特色如建築材料的選擇、常用的建築構件及裝飾細部等多方面作出講解,除現場對其建築物作出分析外,講解的過程中亦加以有關圖片補充,讓參加者能更清楚及全面地認識每一種建築風格。

此外,唐樓是這次考察的重點。唐樓於香港開埠初期已出現,因應人口增長的需求而大量興建於市區,灣仔區便是其中之一個地點。吳小姐從唐樓出現的背景及其演變過程為引子,並親身在唐樓內剖析其空間佈局及當時的居住狀況,把唐樓的特色如木樓梯、遊廊、板間房的分佈、廚房的排煙系統等一一展示。不少參加者對擠滿板間房的單位感到驚訝,亦驚嘆當年人們對每一吋生活空間的充分利用。

參觀的建築物當中,有已被活化再利用的,有計劃保留但尚未落實將來用途的,有仍然前途未卜的,更有已被拆卸的項目。藉是次考察,希望讓參加者對香港保護古蹟的情況有初步的認識,理解建築物背後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其與社區的關係,從而引發參加者對舊區文物保育和發展的關注,並作出深思和討論。.

2008032901 01 s 2008032901 02 s 2008032901 03 s 2008032901 04 s

29/03/2008
講座:廣州廣裕祠的復修工程

這個講座於2008年3月29日在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吸引了七十名市民出席。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梁以華先生在香港文物探知館主持公開講座

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梁以華先生在香港文物探知館主持公開講座

梁先生講述廣州廣裕祠的復修工程

梁先生講述廣州廣裕祠的復修工程

16/03/2008
美荷樓開放日

坐落於九龍深水石硤尾的美荷樓於2008年3月16日開放給公眾入內參觀,吸引了400人到來參觀。

20080316 1
20080316 2
20080316 3
20080316 4
20080316 5
20080316 6
15/03/2008
講座:黃大仙區的歷史、古物與古蹟

這個講座於2008年3月15日在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吸引了一百四十多人出席。

參加者在講座上發表意見

參加者在講座上發表意見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張瑞威博士主持公開講座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張瑞威博士主持公開講座

07/03/2008
公開講座:人文地景的概念及活化城市的保育

在此公開講座的完結篇,講者探討了文化景觀(註)的概念與講解其根底的重要性,而非講述所見。

講座是以城市保育的「四大原則」作總結:管理因發展而轉變的步伐、保証社會與實地架構的延續性、持續物質與非物質文化財產、保護群眾所珍惜的文化財產。共有83名公眾人士出席該講座。

註:又譯「人文地景」

20080307 1
20080307 2
20080307 3
20080307 4
29/02/2008
公開講座:文化遺產的價值 - 社會價值

約有八十名公眾人士出席第二次的公開講座。在是次公開講座中,三位講者討論了「文化價值」在樹立地方文化意義的重要性:從關係到過去的「遺產價值」,例如建築價值、歷史價值,到關係到現今的「當代價值」,例如經濟價值、身份價值、政治價值、精神價值以及社會價值。

在討論社會價值的時候,講者解釋了「集體回憶」的原來定義與「集體歸屬感」的分別,及社區網絡如何作為社會價值的一部份。

講者亦討論了相關利益團體參與文物保育決策過程的必需性,并用灣仔的一些實例佐證其價值。

20080229 01 20080229 02 20080229 03 20080229 04

23/02/2008
講座:簡介香港水務歷史建築

這個講座於2008年2月23日在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吸引了九十人出席。

講者介紹香港的水務歷史建築

講者介紹香港的水務歷史建築

水務署高級工程師陳子浩先生主持公開講座

水務署高級工程師陳子浩先生主持公開講座

23/02/2008
本地古蹟考察:從宗教建築看建築風格

講解員:吳韻怡小姐-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 . 歷史建築研究組 . 研究助理

是次考察活動於二零零八年二月二十三日星期六舉行,共有四十名公眾人士參加。 考察地點為銅鑼灣區及中區的教堂。自香港於1841年開埠後,不少外國的教會組織及傳教士東來傳教,並相繼於香港興建起教堂,作為在香港傳教的總部以及為會眾服務之場所。部份在香港的教堂歷史年代久遠,而且建築華麗,其中部份富有西方的建築特色,如歌德式、文藝復興式、古典復興式等等;當中亦有教堂為了更能夠融合香港本地文化,採用富傳統中國色彩的建築元素。

是次考察的教堂分別是銅鑼灣的聖保祿修院基督君王小堂及聖公會聖馬利亞堂,和中區的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教堂及聖約翰座堂。當中,基督君王小堂及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教堂平日並不開放予公眾參觀,加上該兩間教堂位於學校建築群內,並不為一般大眾所知,故市民都難於置身其中實地考察。是次考察是特蒙兩間教會允准入內參觀,實屬難得之機會,能讓參加者親身體驗其教堂的建築空間。是次考察特意選取四間各自採用了不同建築風格的教堂,旨在擴參加者的視野,明白教堂建築並非只會採用歌德式風格,亦能讓參加者對不同的建築風格進行比較,以加深認識。

講解員吳小姐沿途對教堂的建築特色進行深入的分析及講解,帶領參加者由教堂的外部至內部進行細緻的觀察。例如採取該建築風格的原因、其整體佈局與地勢的關係、屋頂採用穹頂和金字頂的分別、希臘不同柱式的比例、尖拱與扶壁在結構上的功能等等。而吳小姐在對於室內佈局及建築裝飾的講解中,更解構了其背後的宗教意義,希望能讓參加者明白教堂的設計與其背後的宗教儀式和內涵之間的關係。例如教堂內的建築焦點及宗教焦點的分別、彩繪玻璃上不同的植物及動物圖案背後所隱含的宗教意義等等。當中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教堂的詹修女更為參加者進行教堂歷史背景的講解,令參加者獲益良多。而在考察期間,參加者對於不同的建築風格有不少提問,同時對於教堂的宗教內涵亦甚感興趣,希望了解建築背後的宗教意義和故事。

20080223 01 20080223 02 20080223 03 20080223 04

22/02/2008
公開講座:簡介文化遺(財)產

為了提昇公眾人士對文物保育的意識和增加他們有關方面的知識,發展局舉辦了一系列的公開講座及本地考察團。第一場公開講座已於2008年2月22日晚上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約有70名公眾人士出席該講座。

在此公開講座,講者回顧了香港過去十年城市文物保育的發展,由1999年施政報告的簡略開端,到2007年施政報告的詳盡政政策。

講座介紹了文物保育領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文化遺產(有別於自然遺產)以及文化景觀(又譯:人文地景)。講者並講述城市及鄉間環境中的文化遺產和文化景觀,與其不可分割的物質和非物質組成。

講座發聽眾們踴躍討論,尤其對歷史浪漫化的問題,及“heritage”一字的翻譯:到底是繼承古人的「遺產」,還是傳繼後代的「財產」?

20080222 01 20080222 02 20080222 03 20080222 04

16/02/2008
講座:大埔船灣六鄉與船灣淡水湖

這個講座於2008年2月16日在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吸引了約九十人出席。

黃博士介紹大埔船灣六鄉與船灣淡水湖的歷史

黃博士介紹大埔船灣六鄉與船灣淡水湖的歷史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華南研究中心研究員黃永豪博士主持公開講座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華南研究中心研究員黃永豪博士主持公開講座

26/01/2008
本地古蹟考察:香港傳統村落-屏山

講者﹕羅嘉裕先生 -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 . 歷史建築研究組 . 研究項目經理

是次考察活動於二零零八年一月二十六日星期六舉行,考察地點為元朗屏山。屏山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村落之一,由屏山開基祖鄧元禎於南宋末年所建。村內尚存有不同種類的建築物,例如祠堂、廟宇、書室、塔樓等等,而且屏山村落的結構嚴謹,是認識中式傳統村落的理想例子。考察當天我們先於中午一時正於香港中文大學集合,再由旅遊巴接送前往屏山。抵達屏山後,先由講者羅嘉裕先生講解閱讀中式村落的方法以及中國建築的文化內涵,並以屏山為研究對象作一個簡單的介紹,當中包括屏山鄉的建村歷史、村落分佈、風水、建築物朝向等等,讓參加者對屏山鄉有一個簡略的認識。

整個考察由述卿書室前廳作為開始,途經覲廷書室、清暑軒、鄧氏宗祠、愈喬二公祠、鄧氏民居、仁敦岡書室、社壇、楊侯廟、上璋圍、聚星樓,最後以達德公所作結。沿途羅嘉裕先生以跨學科的角度,從建築、人文、地理、宗族關係、歷史等多角度闡釋每一幢建築物的建築特色以及其內在的文化意義;另外亦對建築物的構件和裝飾作詳細介紹,包括建築物的彩繪、雕刻、灰塑、陶塑、枋、駝峰、瓜柱、雀替等等,從中認識中國文化寓意。參加者對於建築學的專有名詞和知識亦甚感興趣,不時提出發問,希望對傳統中式建築作更深入的了解。

參加者在期間亦有不同的感受,例如在參觀述卿書室前廳、覲廷書室和清暑軒期間,驚嘆建築物美輪美奐的裝飾;在參觀仁敦岡書室期間,則對將會進行重修的建築物之造法、理念提出疑惑;參觀部份未有作適當修繕的建築物時則會大為感嘆。透過是次考察,讓參加者可以親自體驗現存香港中式歷史建築的內涵,同時亦帶出香港文物保育之問題及其重要性。

20080126 01 20080126 02 20080126 03 20080126 04

22/01/2008
巡迴展覽 - 海港城

首個文物保育巡迴展覽於2008年1月17至20日在尖沙咀海港城海運大廈舉行,吸引了九千多人到來參觀。

20080122 1
20080122 2
20080122 3
20080122 4
20080122 5
14/01/2008
2008年城市可持續性國際研討會

2008年城市可持續性國際研討會於2008年1月14日在尖沙咀九龍公園文物探知館舉行。研討會邀請了多位本地及海外講者及專家分享他們的經驗和研究成果,共吸引了約250名市民及專業人士參加。

2008年城市可持續性國際研討會

2008年城市可持續性國際研討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顧問魏理察博士為研討會主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顧問魏理察博士為研討會主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