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播放

歷史背景

必列啫士街街市位於中環必列者士街2號,是二次大戰後在當時的市政局支持下興建,以取代在日佔時期遭受破壞的舊街市及應付當時人口增加的需求。街市於1953年興建及啟用,地下設有26個檔位,售賣魚類及家禽,而一樓則有33個檔位,主要售賣牛肉、豬肉、水果及蔬菜,是二次大戰後在本港市區首個該類型的街市。於1969年,部分一樓的空間則改建為室內兒童遊樂場,並加建兩條連接橋接駁至永利街。近六十年來,必列啫士街街市一直為市民大眾服務,現已成為區內居民的集體回憶。

必列啫士街街市的一部分位於美國公理會佈道所(現稱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舊址,孫中山先生亦曾於該處居住和領洗。佈道所由美籍傳教士喜嘉理牧師於1883年創立;同年,孫中山先生在該教會領洗,獲賜號「日新」,其後則改為「逸仙」。孫中山先生於1884至86年就讀中央書院期間,亦曾在佈道所三樓居住。教會其後於1901年遷往必列者士街68號。

建築價值

必列啫士街街市樓高兩層,是一幢以鋼筋混凝土構架興建的建築物,設計以實用為主,屬國際建築風格。這種建築風格一般認為源於1920年代德國的包浩斯藝術學院,主要特色是建築物的設計布局並不對稱。整幢建築物為一大立方體,牆身平滑簡樸,通常髹上白漆,全無任何模塑或裝飾,採用平屋頂設計,並裝有鋼框大玻璃幕牆、半透明玻璃磚,或長形流線型窗戶。建築物以鋼架或鋼筋混凝土支柱及樓板建成,並以混凝土支柱架起無樑板地台和天台樓板。由於內部間隔並非結構的一部分,因此可靈活設計,在有需要的地方自由加建間隔。

街市正面面向必列者士街,正門入口設於左面,向內凹入。設計布局並不對稱。正門旁邊飾有上海批盪鑲板,上面刻有坑紋,模仿磚石建築。鑲板上方築有大型窗格,為室內樓梯引入陽光。街市正面其餘部分為素色抹灰牆,牆上有兩排流線型窗戶,上面伸出橫向混凝土突簷。街市背面和側面在設計上與正面相似。頂層設有細小的房間,為管理員和雜役提供宿處。

在室內布局方面,地下一層劃分為多個開敞式檔位,以白色瓷磚鋪面的間隔分開,檔位之間設有通道。牆壁上面的部分、橫樑及天花均髹上白漆。建築物一角近正門的位置設有樓梯,通往一樓。該樓層主要用作室內兒童遊樂場,並以兩道連接橋接駁至永利街。

虛擬導覽

相片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1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2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3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4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5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6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7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8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9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10 必列啫士街街市 - 相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