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大尼修院於1875年由法國外方傳道會興建,是傳道會在東亞地區首間療養院,為罹患熱帶疾病的傳教士提供休養的地方,待他們康復後返回各自的傳教區。伯大尼修院自1875年建成至1974年關閉期間,共接待約六千名傳教士,是法國天主教會在東亞地區從事傳道工作的重要地點。伯大尼修院其後由政府接管,並於1978至1997年期間被租予香港大學使用。2002年,政府將修院租予香港演藝學院,成為學院的第二校舍。伯大尼校園於2008年獲頒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相片集古蹟資訊及虛擬遊影片一 :「演.活」伯大尼影片二 : 公眾講座:「探索伯大尼修院的歷史及建築特色」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於1917年由法國外方傳道會興建,用作該會在香港的司帳處。1941年香港淪陷前,大樓曾一度被政府徵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樓被用作臨時香港政府總部。法國傳道會與香港政府在1952年簽訂該大樓的買賣合約。自1953年,大樓先後用作前教育司署的辦事處、前維多利亞地方法院、最高法院和政府新聞處的辦事處。大樓於1997至2015年供香港終審法院使用,現時則提供予法律相關組織使用及作相關用途。
相片集景點導賞古蹟資訊影片 : 公眾講座:「淺談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位於佐敦覺士道7號的歷史建築,建於1902至1903年間,原為私人住宅,於1912年被政府購入,改作九廣鐵路公司經理住宅,並於1928年再被改建為九龍英童學校;學校於1950年遷出。該建築於1954年再被改作為賈梅士學校校舍,由葡僑教育及福利基金營運,提供幼稚園及小學教育服務。校舍於1997年交還政府,同年為保良局賈梅士學校所用至2012年為止。此座建築見證了葡萄牙社區在香港生活的歷史。該建築於2024年獲活化為推廣本地戲劇藝術的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
相片集景點導賞歷史建築資訊影片一 : 尋訪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影片二 : 公眾講座:「前賈梅士學校的歷史及建築特色回顧」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建於1915年至1916年間,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由孟買商人捐款興建,以取代原址的舊清真寺。位於同一用地的舊清真寺建於1849年,為主要從印度次大陸來港的穆斯林商人、船員、士兵、警察和獄警等提供禮拜場所。為應付香港日益增長的穆斯林社群,舊清真寺後來被拆卸,以可容納約400名會眾的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取代。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在見證本港穆斯林社群的發展方面,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並且是香港穆斯林社群重要的禮拜和聚會場所。
相片集古蹟資訊及虛擬遊影片一 :【古蹟 · 尋珍】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影片二 : 公眾講座:「回教清真禮拜總堂與伊斯蘭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