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出发 寻古迹

香港演艺学院伯大尼校园(伯大尼修院)

法定古迹
香港薄扶林道139号

伯大尼修院于1875年由法国外方传道会兴建,是传道会在东亚地区首间疗养院,为罹患热带疾病的传教士提供休养的地方,待他们康复后返回各自的传教区。伯大尼修院自1875年建成至1974年关闭期间,共接待约六千名传教士,是法国天主教会在东亚地区从事传道工作的重要地点。伯大尼修院其后由政府接管,并于1978至1997年期间被租予香港大学使用。2002年,政府将修院租予香港演艺学院,成为学院的第二校舍。伯大尼校园于2008年获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荣誉奖。

相片集古迹资讯及虚拟游影片一 :「演.活」伯大尼影片二 : 公众讲座:「探索伯大尼修院的历史及建筑特色」
伯大尼修院

基督君王小堂(圣保禄修院)

基督君王小堂
一级历史建筑
香港铜锣湾铜锣湾道

基督君王小堂建于1928年,由源自法国的沙尔德圣保禄女修会兴建。修会于香港历史可追溯至1848年,自其踏足香港,一直为本地社区提供各项服务,复盖教育、医疗、孤儿及伤健服务等。最初小堂属修会的私用圣堂,并不开放予公众。日占时期,圣堂曾改用作医院,收容伤者,并由修女照顾病人。小堂自1973年开始,正式成为跑马地圣玛加利大堂的弥撒中心,让教友参与弥撒及其他仪式活动,但不包括婚礼。小堂所在修院范围包括学校、医院和修院。

相片集景点导赏历史建筑资讯

基督科学教会香港第一分会

二级历史建筑
香港中环麦当劳道31号

基督科学教会香港第一分会创于1905年,源自美国波士顿。该会初于中环泄兰街一所小会堂进行崇拜聚会,及后于1910年取得麦当劳道31号地段,并于1912年在教友捐款资助下,在该址兴建永久会堂。日占时期,会堂被掠夺一空,书籍和纪录遭受破坏。占领结束后,会堂于修复后重投服务。1956年,因其服务增长而加建两层高的翼楼,及后亦曾进行多次大规模修葺工程。基督科学教会香港第一分会的麦当劳道会址是其在港的唯一会堂。

相片集历史建筑资讯
基督科学教会香港第一分会

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

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
法定古迹
中环炮台里1号

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于1917年由法国外方传道会兴建,用作该会在香港的司帐处。1941年香港沦陷前,大楼曾一度被政府征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楼被用作临时香港政府总部。法国传道会与香港政府在1952年签订该大楼的买卖合约。自1953年,大楼先后用作前教育司署的办事处、前维多利亚地方法院、最高法院和政府新闻处的办事处。大楼于1997至2015年供香港终审法院使用,现时则提供予法律相关组织使用及作相关用途。

相片集景点导赏古迹资讯影片 : 公众讲座:「浅谈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

艺穗会(旧牛奶公司仓库南座)

一级历史建筑
香港中环下亚厘毕道2号

旧牛奶公司仓库建于1892年,最初用作储存牛奶公司在薄扶林生产的牛奶。牛奶公司于1896年将总部搬至此仓库,并于1904年在仓库地下开设首间零售店铺。旧仓库的原来面积大约只有现时仓库的一半(约南座部份面积),及后分别进行多次扩建和翻新工程。仓库在1970年代以前一直是牛奶公司的总部。仓库南座于1984年被租予艺穗会作艺术文化用途。自此,该址一直用作展览、表演和文化活动的平台,是中环具标志性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地标。

相片集景点导赏历史建筑资讯
艺穗会

印度庙

印度庙
二级历史建筑
湾仔跑马地黄泥涌道1号B

位于跑马地的印度庙由香港印度教协会在1953年兴建,是香港首间印度庙宇。庙宇的建筑风格糅合印度传统,并具西方建筑特色。庙里除供奉神明外,也是印度教族群庆祝节日及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印度庙现时为香港最大的印度庙宇,是印度教族群重要的宗教、文化和社会中心。

相片集历史建筑资讯

香港话剧团教育中心(前贾梅士学校)

二级历史建筑
九龙佐敦觉士道7号

位于佐敦觉士道7号的历史建筑,建于1902至1903年间,原为私人住宅,于1912年被政府购入,改作九广铁路公司经理住宅,并于1928年再被改建为九龙英童学校;学校于1950年迁出。该建筑于1954年再被改作为贾梅士学校校舍,由葡侨教育及福利基金营运,提供幼稚园及小学教育服务。校舍于1997年交还政府,同年为保良局贾梅士学校所用至2012年为止。此座建筑见证了葡萄牙社区在香港生活的历史。该建筑于2024年获活化为推广本地戏剧艺术的香港话剧团教育中心。

相片集景点导赏历史建筑资讯影片一 : 寻访香港话剧团教育中心影片二 : 公众讲座:「前贾梅士学校的历史及建筑特色回顾」
香港话剧团教育中心

回教清真礼拜总堂

回教清真礼拜总堂
法定古迹
香港中环些利街30号

回教清真礼拜总堂建于1915年至1916年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由孟买商人捐款兴建,以取代原址的旧清真寺。位于同一用地的旧清真寺建于1849年,为主要从印度次大陆来港的穆斯林商人、船员、士兵、警察和狱警等提供礼拜场所。为应付香港日益增长的穆斯林社群,旧清真寺后来被拆卸,以可容纳约400名会众的回教清真礼拜总堂取代。回教清真礼拜总堂在见证本港穆斯林社群的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并且是香港穆斯林社群重要的礼拜和聚会场所。

相片集古迹资讯及虚拟游影片一 :【古迹 · 寻珍】回教清真礼拜总堂影片二 : 公众讲座:「回教清真礼拜总堂与伊斯兰信仰」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主楼

法定古迹
香港列堤顿道2号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于1906年由英国海外传道会创办,原址在坚道,于1923年迁往列堤顿道现址。日占时期,校舍被日军征用作临时医院。该校是本港首批女子学校之一,部分学生更是香港大学首批毕业的女学生。学校主楼楼高四层,屋顶为金字形木桁架及中式瓦面结构。这座建筑物的设计概念和布局与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风格相类似,别具特色。

相片集景点导赏古迹资讯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主楼

士丹顿街88及90号

士丹顿街88及90号
二级历史建筑
香港上环士丹顿街88及90号

士丹顿街88及90号历史建筑于1951年落成,此栋历史建筑属「卅间」社区的唐楼组群之一。此街道早期的业主大多数是欧洲人,直至1860年代后期,业主亦有富裕的中国商人。日占时期后,该处唐楼组群进行重建工程,由不同建筑师 (包括葡萄牙籍建筑师Antonio Hermenegildo Basto) 负责设计。据说1950年代初,88及90号曾经是《华侨日报》(1925-1995)创办人陈楷及岑维休的临时居所,部份单位也供《华侨日报》职员居住。90号地铺于1950至2000年代初曾先后经营「宝宾茶室」及「宝宾肉食公司」。

相片集历史建筑资讯

犹太教莉亚堂

一级历史建筑
香港半山罗便臣道70号

犹太教莉亚堂建于1901年,由Jacob Elias Sassoon(1843-1916)及其兄弟捐出土地兴建,并由Jacob全资承担建筑费用。这座教堂是拥有伊拉克及犹太背景的沙宣兄弟为纪念母亲而兴建。教堂曾委任香港唯一的犹太籍港督弥敦爵士在其任期内(1904至1907年)担任荣誉会长。犹太教莉亚堂主要为香港的犹太社群服务,亦是目前香港唯一同类型的犹太教堂。教堂于2000年获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杰出项目奖。

相片集历史建筑资讯
犹太教莉亚堂


*此页及「相片集」内部分照片由相关场地营运机构提供。

返回